年少只知多巴胺,中年才懂内啡肽

转载:年少只知多巴胺,中年才懂内啡肽

最近看到一句话,说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应该是:摆脱多巴胺,追逐内啡肽。不明觉厉,仔细琢磨了下,觉得有些道理。
人的天生禀赋有些差距,但这种差距并不是很大,而最终取得的成就、到达的人生高度却相去甚远。为什么会这样,除了境遇、运气等外界因素外,最重要的就是,有些人走在了追逐多巴胺的路上,有些人走在了追逐内啡肽的路上。路线选择不同,最终到达的终点也就注定不同。
多巴胺和内啡肽到底是何方圣神,又有何不同。外事问Google,内事问度娘。不知道这算什么事,于是我问了一下360。得到的答案是,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,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。这种脑内分泌物和人的情欲、感觉有关,它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。内啡肽是体内自己产生的一类内源性的具有类似吗啡作用肽类物质。这些肽类除具有镇痛功能外,尚具有许多其它生理功能,如调节体温、心血管、呼吸功能。是不是看完之后还是一头雾水,感觉和没看差不多。不要着急,我试着掰扯一下,你就明白了。
简而言之,多巴胺和内啡肽都是人体内的两种激素,都能够提供快乐,但两者产生的机理不一样。多巴胺是一种奖励机制,你得到了想要的东西,比如好吃的、好玩的,多巴胺就分泌一下,让你觉得很爽。内啡肽是一种补偿机制,你坚持做一件事,比如长跑、健身,过程会很痛苦,但过后身体会分泌内啡肽,对你进行补偿,也会让你觉得很爽。两者的区别在于:多巴胺是一种即时满足,这种爽、快感是比较易得的,玩农药、看个剧、刷抖音,大脑立马就会分泌多巴胺;内啡肽是一种延迟满足,它的分泌是吝啬的,一般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才能获得。
多巴胺是在亢奋的状态下获得,比如黄赌毒;内啡肽在放松和宁静的状态下也能获得,比如瑜伽、冥想。
多巴胺分泌之后一般会急剧下降,人易陷入空虚和焦虑,而要排除这种空虚和焦虑,只有再重复以前的行为。但因为耐受性阀值的提高,要想获得之前一样的多巴胺,必须加大“剂量”,俗称为“上瘾”。
内啡肽分泌后会相对持久,人也会上瘾,比如有过长跑经历的人都会知道,在跑过“极点”之后,一段时间人会觉得神清气爽,这是内啡肽分泌的结果,这种感觉人也是会上瘾的。所以有人一日跑马,终身跑马。
如果把感情之事拿来做个参考,那么多巴胺是瞬间的心动,内啡肽是长久的美好;多巴胺是情人的激情,内啡肽是妻子的安稳。
有人问了,多巴胺让人上瘾,内啡肽也让人上瘾;多巴胺让人现在快乐,内啡肽让人经历痛苦后才快乐。为什么内啡肽就比多巴胺高级,追逐内啡肽的人就比追逐多巴胺的人有出息呢?
要回答这个问题,有必要审视一下“人生”。
首先我们必须承认,当我们讨论“人生”时,是放在一个时间轴里来看待的,没有谁的人生只是一天、只是一会,或者我们评价别人的人生时,只是评价他的一天或是一会。
我们的人生有过去、有现在、有未来,我们在看待和规划人生时,是基于过去,打造现在,憧憬未来。
因为人生是一个时间轴,而不是一个时间点,这就让追逐多巴胺和追逐内啡肽的人从长远来看会产生重大区别。
何哉?追逐多巴胺,因为其产生机理,人必然要做一些不断满足感官的事情,这些事情当下能让自己快乐,但对提升自我却没有益处,有些甚至会损害身心健康,且因为“上瘾”,心为形役,身受其累,难以自拔,遗祸无穷。

追逐内啡肽,因为其产生机理,人必然要做一些需要艰辛付出才会有结果的事情,而这种事情一般对己有益、对他人有价值、对社会有意义。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,人的社会竞争力在提高;做成这些事的时候,内啡肽分泌,也会因为“上瘾”形成一种正向加持,使得其继续做新的类似事情,形成良性循环。
经济学有句话,投资是时间维度里的平衡消费。我们每一个人追求的,不是今天的消费最大化,也不是明天的消费最大化,而是终身消费的最大化。我们追求的不是一刹那的最高幸福,我们追求的是幸福总量的最大化。
追逐多巴胺,就像是消费,满足了现在,获得了快乐,但是从长远来看,因其不可持续,消费总量下降,幸福总量下降;追逐内啡肽,就像是投资,暂时付出,但从长远来看,消费总量上升,幸福总量上升。
20世纪60年代,美国斯坦福大学做了一个实验。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,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小房间里,房间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糖果。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,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再吃,这样可以再得到一份糖果作为奖励。结果,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3分钟就吃掉了。少数的孩子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。这个实验前后有653个孩子参加。研究人员此后数十年跟踪,发现那些能够为获得奖励而等待更久的孩子更加成功。
美国的实验只是道听途说,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。我有一个研究生同学,住在我宿舍对面。当我们每日在校园击球走马、放鹰逐犬或在宿舍吹牛、斗地主时,他总是早出晚归,一个背包、一个水杯,泡在图书馆或者自习室,三年如一日。我于是给他取了一个外号——“教授”。而如今,他已是名副其实的教授了。前几年,他在他那个领域,连续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排全国第一。广州某高校把他从北京挖了过来,破格聘任为教授。去年,他还获得了“广州地区十大青年法学家”的称号。把他挖过来的院长有一次当着我们的面说,“你同学是我认为中国法学界里最勤奋的,也是这个领域最有希望的。我对他的唯一要求是,希望他晚上11点前能回家。”这基本是他的原话。而我在我同学的办公室里,确实是看到了床和被子的。以我对我同学的了解,他恐怕是没有什么多巴胺的。但是我想,他并不缺少快乐,他在发表每篇学术论文、攻克每个学术难题、完成每次逻辑自洽之后,他也是会感到快乐的,这是一种内啡肽的快乐。这种快乐不见得猛烈,但是绵长,有后劲。
沉迷于多巴胺者,是不懂得追逐内啡肽者的快乐的。他们会觉得那么辛苦,那么无聊,人生还有什么意义。而实际上,追逐内啡肽者,只要渡过了瓶颈、越过了“极点”,后面是不会觉得辛苦、觉得无聊的。他们甚至会觉得忘我、喜乐、平和。这种感觉,可以统称为幸福吧。
有极少部分人,在年少时就和内啡肽做了朋友,其中又有极少数成长为伟人。而大部分人,年少只知多巴胺,中年才懂内啡肽。
年少的时候,在多巴胺的驱使下过活。随着年岁渐长,才慢慢摆脱多巴胺,追逐内啡肽,完成挣脱生物代码、自我觉醒的过程。如此也好,那就让步入中年的我们,把内啡肽搞得多多的,把多巴胺搞得少少的吧。


多巴胺是最廉价的毒药

转载:多巴胺是最廉价的毒药

能让我们身体兴奋愉悦东西有两种:第一种是多巴胺,第二种是内啡肽。多巴胺负责带来“快感”,内啡肽负责带来“幸福感”。它们两者是如何工作的?我们又该如何从快感升级到幸福感?这篇文章将刷新你的三观,给你带来高维的认知体验!

1.多巴胺与快感

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,它负责帮大脑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,当人被外界刺激的愉悦时,多巴胺会大量爆发出来, 从而让我们产生“快感”。因此人类上瘾的各种行为背后,都是因为多巴胺,2000年有人因为研究透了它的工作原理而获得了诺贝尔奖。这种上瘾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呢?以嗑瓜子为例,我们嗑瓜子时候可以一个接一个不停的嗑,但是如果把瓜子仁全部剥好放在我们面前,我们却不想吃了,这是为什么呢?其实这就是一种奖赏机制。每嗑到一个瓜子,就会奖励自己一点香香的味道,于是我们可以不停的嗑下去,直到感到口渴乏味为止。这也像打游戏,我们在游戏里不断的闯关升级,每闯一关,每打一怪就得到一份奖励,于是我们乐此不疲,可以一直玩下去。

但是如果直接把大奖放在我们面前,我们反而没兴趣了。因此让我们上瘾的并不是快乐(多巴胺)本身,而是不断的得到快乐(多巴胺)的过程。让我们孜孜不倦/永不懈怠的,不是奖励本身,而是奖励机制。

我们的快感不是来自于快乐本身,而是快乐来临的感觉。然而最关键的一点在于:人产生快感的阈值是会不断升高的。一个人要想一直获得快感,就得不断加强刺激的程度,你需要被更持续、更强烈的刺激,才能继续获得快感。比如有的人抽烟,从刚开始是两天一包,到一天一包,再到后来要一天两包,最后甚至要两根烟一起抽才有感觉,鸦片、吸毒、色情、偷窥、赌博都遵循这个逻辑。所以,当我们刷短视频时,大脑也需要得到频率更快、更刺激的内容,才能让大脑持续愉悦。因此,刷短视频的时间越长,你手指就会划的越快……直到你的大脑内存变满为止,此时内容已经无法输入进你的大脑。

这时你不仅没有了快感,而且会对外界的一切都打不起精神,对人生也失去了兴趣,消沉沮丧,一切都是索然无味。当然,你此时的中枢神经疲劳与四肢身体肌肉疲劳不一致了,就会失眠……长此以往,对人体产生巨大的伤害!

有这样一个实验:在小鼠脑中埋个电极,让小鼠踩踏板放电,每踩一次,电极就会刺激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兴奋。结果小鼠以每分钟几百次的速度踩踏,直到力竭而亡……

这就好比古代的皇帝,每天都可以享用全各地进贡的宫女,他越喜欢什么样的女人,什么样的女人越容易被选进宫。夜夜笙歌,总有一天弹尽粮绝,精尽人亡。

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可以被无限满足,于是他无止尽追求更刺激的快感,他离灭亡就不远了。

想一下我们现在的手机上瘾吧,无论是朋友圈的信息还是短视频,我们需要不停的点开“下一条”,这就是多巴胺主导的奖励机制在告诉你:下一条会更刺激。这种感觉似乎可以缓解我们的焦虑,但是当我们点开了新消息,又在期待下一条消息,于是不停的刷新下一条内容……
每次刷完短视频,打完游戏,看完刺激的电影,放下手机,反而会觉得更焦虑,充满了无尽的空虚……

而且在这种满足和刺激之下,我们已经不需要再去费心的做“选择”了,人变的越来越懒,甚至已经懒得选择和辨别了,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,也就意味着人变的越来越愚蠢。

最值得一提的是,在算法推荐的配合下,这种上瘾机制被平台玩到了极致:

“算法推荐”是一套非常高明的推荐机制,它不停的收集我们的数据,站在高维解读你、透视你,审视你,知道你喜欢什么,想要什么,然后无限满足我们的喜欢,你越喜欢什么,就反复给你推送什么,挖掘你内心深处的癖好,让你无限沉溺。

如今我们刷到的绝大多数爆款视频,都是大量专业团队不断的钻研观众的喜好,为我们量身定做出各种反转剧、雷人剧、甜宠剧,等各种短小的故事。这些故事在平台算法的帮助下,精准的推荐给每一个符合其口味的观众,让我们大笑/幻想/爽/刺激……

现在每个APP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运营团队,他们用尽最前沿的科技(AR+VR);用更大运算和数据处理能力(云计算+大数据),通过声、光、交互、反馈等全方位途径,再在各种心理学、消费行为学、神经科学等理论指导下,不断的给你刺激,让你持续的“爽”,离不开它们。

他们还在一些关键的地方和时间点设计“奖赏”,比如不断的惊喜和奖励,或物质或精神,从而提高用户的留存度、打开率和停留时间。这也就意味着增加APP的打开率,提高打开时间,这会让APP更值钱,赚更大钱。

即便像谷歌这样的以“不作恶”来标榜自己的公司,其产品设计的核心逻辑依然是如何才能提升增加点击率,延长用户使用时间,然后见缝插针/算计的地去卖广告,满足这个逻辑的品才被定义成好产品。

在资本和利益的围剿之下,我们都只不过是一只只小白鼠,安静的立在时代中央等待发落。

有这样一种解释:上瘾是指一种重复性的强迫行为,即使这些行为已知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情形下,仍然被持续重复。这种行为可能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造成,重复这些行为也可以反过来造成神经功能受损。

不断的刷新手机,这个动作背后是我们的焦虑不断增加,我们只是靠寻求奖赏去掩盖这个问题,成了被奖赏驱使的奴隶,为了让我们能够上瘾而产生粘性,平台每次都只能得到一点点奖赏,于是我们就像在沙漠中觅水,反而越来越渴。

这就是多巴胺的奴隶,上瘾将成为非常普遍的事,随着科技的发达,未来很大一部分人都将成为多巴胺的奴隶,他们衣食无忧却又无所事事,于是就会沉浸在各种娱乐/游戏/和感官刺激中。

2.内啡肽与幸福感

内啡肽,是一种生物化学合成物激素。它能产生跟吗啡、鸦片剂一样有止痛的效果,等同天然的镇痛剂,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成就感,内心宁静。

内啡肽的价值就太多了:它可以提高学习成绩,对抗疼痛、振奋精神、缓解抑郁,顺利入梦,调节情绪,提高免疫力,还能让我们可以抵抗哀伤,提升创造力,充满正能量,提升社交能力等等,内啡肽因此也被称为“快乐激素”或者“年轻激素”,它能让人感到欢愉和满足,甚至可以帮助人排遣压力和不快。它就像我们完成了一项任务或者达成目标之后的放松,此时的我们内心充实,平静,对自己认可,对未来充满信心。

多巴胺和内啡肽有什么不同呢?举个例子,它们在爱情中的作用不一样:人们相爱往往分为两个阶段,第一个阶段是多巴胺在起作用,它让我们瞬间心动,一见钟情,蠢蠢欲动,但是当干柴烈火的激情褪去之后,就轮到内啡肽其作用了,它让我们人体会到一种温暖的、平和、默契、长久的感觉。这种感觉虽然温柔,但也是温柔一刀,照样能使人上瘾。

爱情靠多巴胺,婚姻靠内啡肽。

决定一段婚姻是否牢靠的,就看夫妻双方能否激发对方内啡肽的分泌,唯有它才能产生宁静而甜蜜的幸福感。
那么内啡肽怎么样才能产生呢?

另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罗杰.吉尔曼发现,人体产生内啡肽最多的区域以及内啡肽受体最集中的区域,居然就是学习和运动的相关区域。

科学家发现,多巴胺的产生靠刺激和奖赏,是外界驱动;而内啡肽的产生靠的是心血和汗水,是内在驱动。

学习,运动,跑步,挑战自我等等活动,往往容易促进人体分泌内啡肽。比如当我们运动30分钟以上,就会刺激内啡肽的分泌。跑步过程中就有一个奇妙的“极点”。极点到来之前,人会感到非常疲惫;但是一旦越过了那个点,身体就又会充满了活力,这是因为过了某一阶段内啡肽就会分泌,然后让我们变得轻松了。那些需要坚持的事,往往都容易分泌内啡肽,比如跑步、爬山、朗读等等,除此之外,还有练功、冥想、静坐、瑜珈等行为,也会提高内啡肽的分泌量,因此这些“修行者”也被称为做内啡肽体验者。

多巴胺的存在,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:凡是让你感到爽的东西,一定会让你痛苦。

内啡肽的产生,也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:凡是让你痛苦的东西,最终也一定也会让你功成名就。越是能让你在当下感到痛苦的事,越能让使你获得长足进步,比如晨练/运动/阅读/健身/瑜伽等等,你在训练的时候很累,你在早起的时候很痛苦,你在努力的时候很煎熬,你听真话的时候很不舒服,但是恰恰是这些让你感到痛苦的东西,才让你超凡脱俗!

有一种快速修行的方式叫”苦行僧“。这些僧人必须忍受常人认为最痛苦的事,如长期断食,甚至断水、躺在布满钉子的床上、行走在火热的木炭上、忍酷热严寒等事情,来锻炼忍耐力。

痛苦,是一个人觉悟的最快方式。只有用痛苦不断触及一个人的灵魂,他才能顿悟,这种顿悟就是内啡肽在其作用!

内啡肽是体力和精神双重努力的结果,它带来的是幸福感,宝贵而稀少。5000年的中国文化,说白了就是两个字:克己。克己的背后,其实就是努力帮我们分泌内啡肽。
克己就是要控制自己的欲望,但是现在主动克制自己欲望的人很少了,当绝大部分人选择被麻醉的时候,只有极少一小部分人选择精进。那些能取得大成就的人,往往都是这种人,他们选择自律,选择忍受各种痛苦,从不会随波逐流,这也是不断“精进”的过程。

3.逃离快感陷阱,迎接内啡肽

如果一件事很痛苦,人本能就会逃离,寻找安逸和享受,这是人的本能。多巴胺是我们本能产生的,内啡肽是我们反本能产生的。顺从本能只能产生快感,反本能/反人性才能产生幸福。界上的快乐分为两种:消耗型的快乐和补充型的快乐。

多巴胺是消耗型的快乐,内啡肽是补充型的快乐。 越是底层的人,越喜欢会用消耗型的方式来寻求快乐,比如娱乐节目,网游,短视频,直播等等,他们是多巴胺的奴隶。越是处于高层次的人,越善于用补充型的方式来寻求快乐,比如跑步、阅读、学习,结交高人等等,他们善于制造内啡肽。

消耗型的快乐唾手可得,可以让我们获得满足感,让我们被舒适圈包围,这时稍微有难度的事,你都不想尝试,而偶尔稍微努力一下,你就以为自己在拼命。补充型的快乐却是长期坚持的结果,刚开始的时候会觉得很不适应,因为非常反本能,但是一旦过了临界点,就会形成一种习惯,让我们不断超越自己,因此优秀是一种习惯,而不是一种结果。

未来的社会会非常有意思,当99%的人都在追求快感的时候,只有1%的人选择精进,靠自律获得长足的进步。在算法的配合下,未来的内容生产和推送机制将更加高明,可以精准的投放给多巴胺依赖型的人,这99%的人都将越来越野蛮化,生物本性将越来越凸显,因为他们越来越依靠本能、情绪、应激反应去处理各种事情,是一群乌合之众。他们随波逐流,沉浸在各种低级快乐里,成为社会圈养起来的“宠物”,被各种廉价的食品填饱,在各种短视频/小说/娱乐节目/游戏中浸淫。而且随着科技的发达,这些人不需要再参加任何劳动,社会也有足够的资源喂养它们。

未来的世界,只有1%的人能够成长就可以了,这些人引领了社会进步,给剩下的99%的人制定好规则,让他们傻呵呵的玩耍就可以了。人类文明的进步,其实就是管理方式的不断升级。未来的世界将变得更加错落有致,井井有条,层级分明,进入智能化时代。

编辑于 2022-06-27 12:45